今天,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打击整治文玩艺术流通领域合同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有关情况。自今年1月起,上海市多警种合成作战,于3月17日一举捣毁26个团伙开设的35处窝点,短期内斩断了文玩流通领域诈骗犯罪的链条。
网上钓鱼
来自陕西的一对农民夫妇,看到网上信息后找到上海一家文物拍卖公司,老两口要拍卖的是一块银元。经过电话联系得知,这块银元竟是“绝品”,能卖个好价钱,而且有老板有意购买。就这样,老两口带着银元千里迢迢来到上海。
“我们集中收网前一天,老两口已经落入骗局,他们在拍卖公司交了600元初鉴费后,一位自称是故宫博物院的鉴定师出具了初步鉴定价值,竟高达200万元。此后,一位自称老板的人向老两口出价180万元收购,但前提是必须做进一步鉴定。”警方介绍。
“再次鉴定的结果是密封的,只有他们再交1万元鉴定费后才能打开,很多人想着能卖那么高的价格,一般都愿意交鉴定费。”民警说,“骗局总归是骗局,这次的鉴定结果一定是‘不值钱’,从而无法成交。”
据介绍,为迷惑受害者,这些团伙均设立了文玩艺术品经营公司或拍卖公司作为作案平台,租用重点商圈和繁华区域的高端写字楼作为办公场所,造成实力雄厚的假象。在选择诈骗对象时,一般选择路途较远的,以便控制或制造障碍,达到掩盖其不法行为的目的。
“他们在网上广泛撒饵,一个公司往往有十余个信息发布平台,用以宣传其鉴定水平和拍卖成交率。只要有人咨询并传递鉴定物照片,任何物件都会被吹嘘成宝贝,然后骗人上钩。”办案民警说。
据警方初步统计,这些团伙涉案金额高达5000余万元。
精心布局雇人演骗局
一名外国的退休飞行员在这次行动中落网,不久前他应聘成了“文物买家”,报酬是每天600元,他的工作就是在初步鉴定后,与受害人“谈生意”。
据了解,为了编织精美的骗局,诈骗团伙聘用社会闲散人员或境外人员假扮藏品买家、文物鉴定师、评估师或竞拍人员,导演虚假展示会、拍卖会,层层设套,直至成功骗取鉴定费、检测费、展览费和拍卖费。
“那个自称故宫博物院鉴定师的竟是郊区农民,对文物常识一窍不通,他的说辞都是提前设计并编好的。”办案民警说,这次查到的骗局中,有的拍卖会甚至被搬到境外,拍卖现场热火朝天,举牌频频,成交量显著。殊不知,所有现场的人都是演员,场景都是事先导演的,凡是最终成交的都是公司自拍自买,那些真正委托拍卖的都会因各种原因流拍。
去年年底以来,公安机关连续收到信访、举报,反映文玩流通领域存在经济犯罪嫌疑,手段、影响极其隐蔽恶劣。“据我们后期了解,信访、举报的是少数,还有一部分受害者在发现被骗后经过交涉往往能拿回一些款项而不了了之;有的受害者则受到犯罪团伙的暴力恐吓而不敢报案。”办案民警说。
有机可乘因监管空白
那么,文物流通领域缘何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短时间内如此猖獗?
“文物流通领域有三个不确定性:一是文物价值的不确定性,因为文物鉴定需要资深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来支撑,而且很多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有准确的鉴定结果,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个信口雌黄,随意鉴定;二是拍卖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法分子利用这个随意左右结果达到诈骗目的;三是文物流通领域服务收费的不确定性,至今物价部门也没有对这些服务项目定价,不法分子就可以哄抬价格达到诈骗目的。”警方介绍说。
另据了解,多年来文物流通领域缺乏监管,管理混乱。工商部门试点注册资金认缴制以后,这些团伙不用缴纳任何注册资金就能成立各种文化传播公司、拍卖公司等,同时文物鉴定机构也缺乏准入门槛。
从年初的排查来看,上海市像这种文物拍卖展示公司一共有99家,正常经营的为55家,这次被打击掉近一半。
“设置门槛、加强监管,建立文玩流通领域的长效管理机制,就能从源头上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上海市经侦总队副总队长李伟军说。
本报上海3月24日电
会员登录关闭
注册会员关闭